“你这孩子太懒惰了!”“你这孩子太拖拉了,我真的受不了你!”“你这孩子就喜欢丢三落四!”“你这孩子脾气真的太差......”
成长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怎么办?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现场
10月19日,“慧”做父母 “育”见未来——“新与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聘任仪式暨智慧家长颁奖典礼在新川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童心康复项目志愿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西南大学兼职硕导、“四川省李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特级教师李明老师走进新川维也纳演播厅,为数百名新川高中家长带来了一次别样的智慧碰撞和心灵洗礼。
李明老师
“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就是最棒的,我们争取做最好的自己。”李老师从事中学心理教育多年,对孩子的成长规律、青春期、心理特征非常了解。现场,她以一名家长的身份和高中学科老师的身份抛砖引玉,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家长指点迷津。其生动的语言,新颖和精彩的观点,使家长们在别样的心理震荡中,深刻反思那些错误的说话方式和教育方法,令人受益匪浅。
从一张非常有趣的图开始
从一张非常有趣的图开始,李明老师让家长们用十秒钟的时间,带着两个问题去看。“5、4、3、2、1!几束鲜花?几个小图构成的大图?”“完美!太棒啦!全是标准答案,两个一百分,我们的家长真的是特别特别的专注。”
“在这幅图中,有好几本书?最靠边上的那本书的书名是什么?电影海报上有几对情侣?图中时钟指的是几点钟......?”为什么开始提的两个问题大家能够得出精准的答案,但是后来提的问题大家就都懵了呢?这是为什么?李明老师说,那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其实信息量很大,我们很难从中抓取到精准的答案。
从一张有趣的图开始
高中的学习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思维挑战。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人啊,你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对孩子来说,每天海量的信息向我们涌来,哪些信息能够被孩子们精准抓取到,并且有效地运用于他的成长发展,这是每一个家长,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去思考的话题。所以,提问非常关键。
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泰勒说,提什么问题就决定了您会看到什么。所以,在我们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什么问题就相当关键。我们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引领孩子的成长,那孩子就会朝着你提问的方向去找了。
带着欣赏的眼睛去看孩子
带着欣赏的眼睛去看,再皮再捣蛋的孩子,都是有优点的。当我们还在问老师孩子哪科又考差了?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提问,他最近有哪些努力?他还有哪些潜力呢?老师你告诉我,我去协助他,也协助您,这样可能会好很多。
“这个孩子让我操碎了多少的心!”无数的家长甚至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悟和体会。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感受,不妨跟科任老师少说一点这样的话,因为他会觉得好像你的孩子耗尽了你的能量。他会去做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你看你爸你妈都那么辛苦,付出那么多了,你懂点事行不行?孩子这个时候就会有太多的愧疚感,就觉得欠了你们。内疚感太多了,就会攻击自己,攻击自己的次数多了程度深了,最后就变成了焦虑、抑郁,再严重如果没有及时识别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临床连续两个月以上,那可能就是焦虑症、抑郁症了。
当焦虑症、抑郁症尤其到了中重度以后,就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行为表现——那就是会做一些傻事,他会觉得这是对你最后的一个弥补和爱你。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把他从这种抑郁、焦虑、自责、愧疚的情绪当中拔出来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从改变家长自我的心态开始。不妨问一问,这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为我做了哪些事,给我带来哪些惊喜,给我带来哪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享受了天伦之乐?“我为孩子付出这些都是应该的,是他让我成为了父母。”
跟孩子站在一起打败困难
为什么不少孩子会沉迷网络?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扎根不够深,在现实生活中他很难体验到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所以才会沉迷于网络当中去寻找网络带给他的这种感觉。如果现实当中有意义的活动能够吸引孩子,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把他们从虚拟的世界当中拉回来,让他在现实情境当中去体会被爱,成就感,被看见。这是我们需要去深思的一个话题。
现场,李明老师以自家孩子从小喜欢阅读,到后来连收15部手机,再到跟儿子站在一起去打败困难为例,告诉家长们,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当他的困惑困难被解决了之后,学业成绩自然就好了。”
“当儿子成绩下降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保持了理智,没有去质问他成绩为什么下降的那么难、那么快,而是选择跟他站在一起,和他一起打败困难。”李明老师表示,当孩子的格局打开了之后,他看到人生更美好的一面的时候,他就能够主动走出去,走出来。因此,积极的关注是和谐关系和积极自我和主观进步感的第一预测意义。
拥抱阳光,让阴影在我们的背后被忽略
如何去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认为,缺点是客观的一个特点,而这个特点就是优点的另一种表达。李明老师以老虎和兔子优缺点之间的联系为例告诉家长,我们不可能彻底的消灭掉那一级的东西,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把那一级的特点向把优点这一级去推,就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只要他客观存在,我们就可以看到阳光和阴影。
我们到底是选择面向阳光,背对阴影,让自己去拥抱温暖,拥抱拥抱太阳,还是背对阳光,面向阴影,自怨自艾,永远在那个阴影当中生活?理性的选择就应该是拥抱阳光,让阴影在我们的背后被忽略。同样,孩子也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他这边,而且把这边给他扩大化,让他带着这样的优势潜能去成长和发展。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太重要了,就是我们积极关注的小窍门。
“你这个马虎的孩子、自私的孩子、坏孩子、自以为是、没礼貌、懒、虚伪、不长记性、不负责任、不嫌丢人、没良心、坏脾气......”现在,如果还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老师来说孩子,一定要温馨提示他:stop!从今天开始,彻底丢掉,彻底划清界线,不能再这样说我们的孩子了。
换一种说法,停止无效的沟通
“你就是一个马虎的孩子,真的气死我了,我怎么生出这么马虎的孩子!”请问这个时候马虎在孩子的哪里?脑海里!你在给他贴了一个标签的同时还在不停地提醒他、暗示他。我们要停止以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这样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沟通。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效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你这孩子太懒惰了!”我们可以说:你这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
“你这孩子太拖拉了,我真的受不了你!”我们可以说:你这次是拖到考试最后两天才去复习。
“你这孩子就喜欢丢三落四!”我们可以说:这次出门你忘记了带钥匙。
“你这孩子脾气真的太差!”我们可以说:当有人随便乱动你东西的时候,你不够温和友好......
当你给孩子指明了正确的方法,把错误给他忽略掉了,孩子的脑海里自然接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正确的暗示和标签。因此,我们说当孩子真的有一些缺点你不能容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缺点行为化表达,指出他行为上的不足,强调这个是暂时的,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去否定孩子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化的表达可以用在表扬优点树人设的时候。比如说学生给老师递了一杯温水,泛化到回家给父母端茶倒水等。不单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也可以用人格化去表达,也需要这样去经营。因此,家长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做相亲相爱的父母,身教重于言传。
扶植孩子的人格
美国教育家Marva Collins说:我很爱你,但我不允许你有这样的行为!多么智慧的表达,扶植孩子的人格。当孩子听完这句话的时候,他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的老师那么爱我,我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能容忍你这样做吗?因为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再次扶植孩子的人格。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这种行为和你不相称,再一次把行为和人格分开,多么智慧的表达。这样孩子接下来的感受是什么?我是一个好孩子,被我的老师深深的爱着,这个行为和我一点儿都不搭,一点儿都不配,为了不让老师失望,我要做更好的自己。轻松、不带任何压力,孩子自然而然就有去改掉这个坏习惯的行为动机。
当孩子内部动力被激发出来,比我们去增加他的愧疚感,让他去指责自己、攻击自己,然后再用负罪感带着多重束缚去改正困难要轻松的多。所以,当我们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同时,也在表达我们对他行为的看见和对他积极的引领。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自信笃定,游刃有余,敢打敢拼,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孩子18岁之前,请为他至少点赞2万次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那么卓越了,还是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一定要怎么样?”“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是因为从小的这种消极暗示太多太多。潜移默化中,我们也在用这种思维模式去影响我们的孩子。
讲得真好啊
当我们从小给孩子表达对他的爱、对他的关注、对他的看见、给他的赋能,包括他在能量不足行为有缺失的时候,我们依然要这样给他表达赋能、表达关注、表达爱至少2万次以上,那孩子才可能真正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从现在算起,孩子离18岁还有三年,每天我们应该给孩子怎么样表达我们的看见、肯定和赋能,表达我们对他的爱?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功课。当你做了这些后,孩子能更容易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紧张,不焦虑,不会担心自己犯错不被接纳,变得自信笃定,敢拼敢闯,不唯唯诺诺。
多一把标尺就多一批人才
除了分数、成绩、排名,今天我们还在用哪些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的智商、智力和能力?李明老师认为,在人工智能的今天,不妨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去看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家长们聚精会神地聆听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这些领域,比如说我的孩子,他的智慧领域怎么样?创造力如何?好奇心怎么样?洞察力好吗?学习欲望强吗?他的思维怎么样?他的勇气怎么样?他热情吗?真诚吗?勇敢吗?坚毅吗?他的正义思想怎么样?是否公平?是否具有领导力和团队精神?他的修养如何?他宽容吗?他谦逊吗?他自律吗?他谨慎吗?他的大爱精神怎么样?社交能力怎么样?友善状态怎么样?他的精神面貌、审美能力好吗?他具有感恩精神吗?有信仰吗?幽默感怎么样?期望感怎么样?或许这些,才是支撑一个孩子在未来AI时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走得更稳的核心所在。
“多一把标尺,就多一批人才。”李明老师说,今天,我们更应去关注孩子在这些领域的品质,包括夫妻双方,都对标自己,从这些领域去做孩子的引领者,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和排名。“好好爱自己,身教重于言教,把自己变得足够的笃定、从容、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引领孩子。”李老师表示,希望家长和老师配合,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全力托举孩子,做他们成长的阶梯,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下人格健全地成长。
专家聘任仪式
年度智慧家长颁奖
典礼上,李明、林瑛、袁玲、王潇飞四位老师被聘为“新与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毛强等28位家长荣获2023-2024学年度智慧家长。
潘妮老师致辞
“作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学校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为每一位家长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致力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防火墙,开展一系列以慧做父母,遇见未来为主题的心与心看见系列家长课堂,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生涯规划、志愿填报、个人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截止目前,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主题沙龙、读书分享等14期。”新川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心负责人、新与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教务主任潘妮老师表示,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聘请更多的行业专家走进新川,走进家长课堂,与家长们一起共绘亲子教育新蓝图。
供稿:名校观察
审核:行政办